業內人士認為,“移動互聯網+便利店”將是一種全新的物種,與傳統便利店圍繞用戶到店消費的體系相比,這一新的便利店行業體系以滿足用戶移動端消費需求為目標。同時,報告分析認為,2016年中國連鎖品牌便利店銷售額達1300億元,但區域性明顯,全國布局尚未出現,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傳統零售企業的心態掣肘了其規模化的路徑。
連鎖便利店門店數近10萬家
日前,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便利店大會在上海舉辦。期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額達1300億元,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其中,2016年開店數量同比上一年增長9%,達9.8萬家;單店日均銷售額為3714元,同比上一年增長4%。
目前,國內便利店連鎖品牌數超過260個,廣東本土品牌美宜佳和天福攬下便利店市場將近三成份額,其中美宜佳占比19.8%,便利店門店數量突破10000家,成為國內最大的便利店品牌。
去年8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針對便利店行業開展了一次行業調查,調查顯示,近四成的便利店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0%以上,2016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稱,在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大體為54%:46%。我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體是8%:92%,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而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針對45個主要便利店企業的調查統計顯示,2016年上半年,52.3%的企業保持增長,同比下降的只有16.6%,2016年的整體增速在15%左右。據業內人士介紹,“便利消費”早在2012年就列入商務部的工作重點中,可見,今后便利店將在中國市場飛速發展,無論是開店頻率還是營業收入,其前景都會好于其他零售業態。
“移動互聯網+便利店”是全新物種
凱度消費者指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除便利店以外,大多數線下零售渠道則幾近零增長,甚至呈現負增長,傳統雜貨店和大賣場的增長率分別為-10.4%和-0.2%,超市增速放緩至4%。從增速上看,2017上半年零售業的風口非便利店莫屬。
隨著各類入局者的不斷涌進,資本的不斷加持,便利店成為了互聯網界和零售界共同的焦點。外資便利店企業如7-11、全家等通過區域加盟合作加快擴張;家樂福、麥德龍等大賣場零售商則進行業態拓展,進入或發力便利店。
而借“新零售”在各行業布道的電商巨頭,也開始拓展線下便利店版圖。阿里巴巴先是成為盒馬生鮮金主,重新定義實體店購物體驗,今年2月,阿里巴巴又與擁有4800家線下門店資源的百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拓展便利店業態。今年4月,京東CEO劉強東宣布了一個宏大的計劃——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劉強東提到,他從事電商多年,發現有幾種業態是電商無法與之抗衡的,便利店是其中之一,既然無法抗衡,就選擇與其合作。
為什么便利店能夠成為電商巨頭打不倒的小螞蟻?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認為,“便利店離千家萬戶很近,已經成為了一個個物流的節點,更應該鼓勵的是,消費者就近自提商品,而不是疊加附送物流。”知名財經專欄作者、《第一財經周刊》副總編輯董曉常則評論認為,對于傳統零售商來說,電商最有殺傷力的點在于更低的價格,但便利店的用戶大多數對價格不敏感,一方面是出于時間的緊迫性,一方面是因為便利店存在很多非標產品,尤其是便利店自有品牌,比如7-11的綜合商品毛利率可達32%左右,使得電商失去了最主要的競爭優勢。
雖然電商無法取代便利店,但國內發達的電商業務使便利店也受到一些影響。據擁有7-11北京25%股份的王府井百貨的財報,2016年7-11在北京的營業收入達15.71億元,但凈利潤只有207萬元。閃電購CEO王永森認為,同所有線下零售業一樣,便利店行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在過去的十年中,電商眾多行業的傳統消費路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原本受到互聯網影響較小的便利店行業也將出現新的局面。
“對于互聯網滲透率較低的便利店行業來說,線上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增量,便利店圍繞門店本身進行升級改造、最大化坪效的傳統思路,在如今的環境下,天花板十分明顯。”王永森表示,新的消費環境、新的用戶人群,決定了便利店的商品品類和服務能力都要對原有的體系進行重構,“移動互聯網+便利店”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不同于原有到店消費的體系,通過數字化、線上化的門店,滿足移動互聯網用戶需求的極致服務,這個新物種將給原有的生態體系帶來巨大的影響。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便利快捷的購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網上購物的補充。便利店還作為新興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包括賬單支付、票務以及其他創新性服務,例如網購自提等。以便利店作為提貨點來提供線上線下整合服務從而實現雙贏,提貨服務不僅利用了便利店龐大的門店網絡優勢,為天貓等電商減少了“最后一公里”的派送負擔,同時也為便利店帶來了額外客流量。
便利店市場缺少全國性的品牌
對于國內便利店品牌來說,接下來的關鍵是怎么才能活得更好。報告分析認為,國內許多連鎖便利店的單店銷售、利潤水平雖歷年有所改善,但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而且,中國便利店行業的商品結構亟待改善,生鮮及半加工食品占比低,自有品牌占比低;另外,加盟機制不完善,會員體系也有待加強,和國外連鎖便利店品牌相比,中國便利店行業盈利性依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報告顯示,在便利店運營中,成本呈現快速上升態勢。與上一年相比,去年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上漲7%,人工成本增長6.5%,水電增長0.7%。業內專家認為,在城市房租成本不斷走高的情況下,需要制定平衡網點擴張同時維持利潤的策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便利店委員會總干事王洪濤表示,中國便利店行業接下來要繼續解決多方面平衡問題,首先是利潤增長和成本增長的平衡,第二是快速開店與管理幅度的平衡,第三是同行競爭與跨界競爭的平衡,第四是擁抱變化與抵制誘惑的平衡。
報告還指出,2016年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銷售達1300億元,但區域性明顯,全國布局尚未出現。在全國將近10萬家的便利店中,沒有一家便利店連鎖品牌發展到全國性規模。王永森認為造成這一現狀原因,是傳統零售企業的心態掣肘了其規模化的路徑。
“傳統零售企業面對互聯網的改造大多呈現出三種心態,第一種是保守觀望,危機意識不強,目光仍只能看到線下局部的改造,而連鎖加盟的體系仍然在以傳統模式拓展;第二種心態則是愿意探索嘗試,但都是淺嘗輒止,對于線上業務并沒有系統的思路;而第三種心態則是認定線上是未來趨勢,也愿意投入,但是缺少一套工具解決業務開展中的成本和效率問題。”
“本土便利店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過程,選擇板塊去做主題型、專業化的發展是趨勢,考慮不同品類的搭配,一方面可以豐富品類,另一方面有助于進行產品篩選,在合理的范圍內值得嘗試。但不要偏離‘小而美’,向‘大而全’競爭,最后變成雜貨鋪。”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指出,由于中心城區房地產市場趨向飽和,國內便利店的可供選址已經極其少,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返鄉創業的青年增多,二三線城市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增加,為便利店進入提供了土壤,渠道下沉是必然趨勢,為相對弱勢的本土便利店提供了搶先布局的新機會。王洪濤則強調,未來便利店行業真正面臨的競爭可能是來自更多跨界方,“但不管競爭對手是誰,便利店行業競爭的本質是跟自己競爭,跟消費者競爭。”
小編觀察:百貨業須增加“場景化”消費
便利店幾乎與大賣場同時出現,趕上了中國連鎖業快速發展的時代。長期以來,作為小業態的便利店,其重要性一直排在大賣場之后,在資源的獲得上也不占優勢,便利店企業想盡辦法在夾縫求生。在2015年以后,百貨商場、超市賣場、品牌專賣店掀起大規模“關店潮”,至今沒有減退的跡象,便利店反而成為蕭條的零售業中一抹亮色。
對于百貨業的轉型,業內認為增加消費場景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或成為出路之一。近日,廣州兩家百貨企業不約而同地引入與“書”有關的項目:摩登崗頂店開了一間書吧,而HI百貨引入的1200bookshop也正式營業。正佳金控品牌推廣總監何珊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場景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線上線下都有場景化的趨勢,不僅是引入的1200bookshop內部設有多個場景,整個HI百貨也在做調整,進行場景化的規劃。
近日,世邦魏理仕發布《全球購物中心發展》報告,解析全球購物中心市場現狀及開發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新建成購物中心1250萬平方米,錄得11.4%的增長。中國依舊是全球最活躍的市場,以575萬平方米的全年新建面積再次位居全球之首。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Rebecca Tibbott表示,“如今在線下消費的年輕人,消費的更多是體驗感。我們看到購物中心開始積極轉型,通過提供有趣、獨特的消費體驗來帶動客流,形成消費熱點,提升資產價值。”在這一背景下,許多新興業態進駐百貨,如滑雪體驗店、料理烹飪、籃球、攀巖、屋頂花園、聯合辦公空間、醫療護理等,新嘗試越來越多,形式也更趨多元化,為購物中心帶來新的需求與發展動力。
普華永道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客流量放緩,但許多顧客仍然希望與產品有實際互動,零售商仍然可以通過實體店抓住客戶。比如一些運動品牌的體驗店里,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賣產品,而是開辟了集設計、燈光、場景于一體的動感跑步區域。跑步者置身其中時,能體驗到真實的運動場景,而且跑步的數據也會在室內外屏幕上實時顯示,充滿了互動與樂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彭建真指出,百貨業要向新奇好玩的體驗、族群社交場所、家庭生活體驗轉型,提升內在價值,才能活得更好。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