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曝光北京中關村附近“餓了么”外賣店無任何衛生許可證,且工作環境極其惡劣。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去年媒體就接連報導外賣定制商家(純做外賣)的安全衛生問題,餓了么以及美團等外賣平臺也都表示要加大商家的審核力度,甚至要商家重新提交資質,而如今餓了么卻又冒出如此大問題。
O2O 的潘多拉魔盒
有人辯稱外賣的安全問題并非是餓了么首創,在有線上訂餐之前,便有媒體多次曝光外賣的衛生安全問題,操作手段一般為商家無店鋪無證照,多租住商務區附近民房,僅做中午一頓外賣,攬客手段主要為派人在地鐵口發傳單。
而如今這類黑外賣作坊搖身一變成為餓了么入駐商家,省去發傳單成本擴大經營。在鐵哥看來,幾乎所有的O2O創業企業都會標榜自己的產品多么打動人,自己的服務理念如何先進,甚至這些黑作坊帶給用戶的產品也往往是色香味俱全,用戶也極容易被如此表面服務給打動。
而鐵哥看來,O2O企業所謂的打通線上線下信息流往往是片面的信息流,即平臺所呈現給用戶的產品信息往往是經過包裝的,不全面的,這當然也意味著傳統線下的弊端會通過所謂的O2O平臺借尸還魂。如果平臺不注重品質把控,且有意隱藏產品重要信息(如外賣的證照)便成為作惡者的幫兇,而線下的各種惡劣行徑便有可能通過O2O平臺無限放大,貽害無窮。
O2O 對傳統行業的改造究竟有多大?
自有“互聯網思維”說法開始,傳統行業互聯網化改造便成為熱門詞匯,尤其O2O企業最愛講O2O對傳統行業的改造。而在鐵哥看來O2O所標榜的對傳統行業的改造還停留在傳統電商的信息流層面,只不過將傳統的PC的流量思維變為移動時代基于LBS的用戶思維,至于其所宣稱的用戶體驗如何完善鐵哥以為這都是表面的用戶體驗問題,并未涉及傳統行業的最深層次改造。
傳統行業的產業鏈基本為供應鏈、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和客服環節,而目前O2O平臺多數只能涉及后兩個環節,涉及產品最核心的供應鏈和生產環節根本無從追溯,而缺失了前兩個環節,無論企業做出多少讓利、售后和補貼的事情,其對傳統行業蜻蜓點水式的改造的事實都是無法改變的。
O2O對于一定是可以改造傳統行業的,但我們的創業者不應該過多將重心停留在表面的用戶尊重和體驗中,而是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觸及產業上游,以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去改造行業。當然也有聲音以為如此這般會加大企業的運營負擔,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快速增長的商業目標。
那么問題就來了,急功近利短時間內取得商業價值的企業何談對傳統行業的改造?
O2O 外賣焦慮癥
當然有人會認為O2O只是一家平臺,外賣的質量問題應該交由政府去管,甚至還會舉例電商無法規避線下假貨來佐證觀點。
這明顯是偷換概念,餓了么的黑作坊外賣僅在平臺銷售,身為平臺的餓了么自然有責任和義務嚴格篩選入駐商家,嚴格上說餐飲行業的無證作坊是斷然不可能出現在餓了么平臺之上的。
但事實上,餓了么如此竭澤而漁的背后也多有無奈。外賣市場如今已成為“血海”,美團、百度外賣、阿里口碑紛紛殺入,使得靠先入市場獲得用戶體量的餓了么尤其焦慮,尤其前三企業各個不差錢,為市場可高補貼商家和用戶,餓了么的用戶紅利還能持續多久確實是個問題。
外賣市場需要兩頭資源,一方為用戶,而另一方自然為商家資源,商家資源越多用戶選擇越多體驗越好,用戶口碑效應也越明顯。外賣競爭的關鍵一定是背后的資本力量,已經開始有外賣平臺憑財大氣粗和線下商家簽訂獨家協議。
在市場紅海,且最近對外宣稱主要盈利模式為廣告收益的餓了么,如果要保持如今市值就必須有足夠多商家為用戶提供更可能多服務,降低準入門檻變成無奈之舉。
從某種程度看,餓了么如今的做法正是外賣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外在表現,不僅餓了么,諸位大佬也隨著競爭的加劇患上不同程度的焦慮癥,接下來如果行業不缺乏自律,類似事件一定會層出不窮。
O2O行業創始人最愛講理念和故事,可去年到今年隨著一大批講完概念的O2O公司倒下,一個個資本制造的神話破滅,都在不斷提醒我們:改造行業不僅僅是營銷層面,不深入骨髓的改造傳統行業是難以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的。
來源:科技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