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日前,人民日報發表時評《無人超市會開啟消費新時代嗎》,評論指出:
新的消費需求與新的商業模式,正在產生混響。越來越具備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來。
未來,書寫中國商業史的人或許會記下這么一筆:2017年7月,繼亞馬遜之后,國內企業也開始試水無人超市,在上海街頭開起一家“繽果盒子”無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無人超市”。進門、挑選商品、通過支付門一氣呵成,收銀員不見了,消費者幾乎能在“無感”狀態下完成購物。零售業的業態,正在悄然改變。有觀察家直言,繼共享單車之后,無人超市或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1)、無人超市的興起,背后蘊含著新消費時代的商業判斷: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來。
從百貨商店到連鎖商店再到大型超市,盡管零售的本質始終是圍繞效率、成本與體驗的“買買買”,但基于消費變革與技術變革,“零售基礎設施”一直在變。隨著電子商務的到來,信息、商品與資金的流動效率一直在升級,消費者的習慣和品位也在不斷變化。
(2)、技術對商業的推動作用可能是決定性的。
無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術監管的“鑰匙”,這離不開人臉識別、手脈識別、4G網絡、移動支付等技術的發展。高科技在場,讓購物者如入無人之境,卻又處處走不出“電子圍欄”。比如在亞馬遜無人超市,當你拿起架上的貨品,APP上購物車里就會相應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購物車立馬自動減去。這種科技感,既能讓交易“不聞不問”,又構成了商品價值以外的體驗價值。應該說,“無人”并非新概念,街頭自動販賣機即是,但無人超市的最大賣點是全新的購物場景,而購物場景的多元化,恰恰為新消費時代的趨勢。
(3)、新的消費需求與新的商業模式,正在產生混響。
在無人超市時代,消費者在貨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猶豫時長都將被精準記錄,沉淀為消費大數據。這種凝結了技術的新零售,比傳統零售業擁有成本和效率優勢,也帶來比傳統電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服務。
今天的消費者,早已不再滿足于薄利多銷,更加追求個性化體驗式消費。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今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勃興,技術變革徹底改變了日常生活的面貌。無論無人車還是無人超市,越來越具備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來。科技與商業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狀侵入生活,催生一輪又一輪的“生活大爆炸”。而與歷史迥異的是,這一次商業變革的最大試驗場,可能就在中國。
二、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是電商實體化和新零售的崛起
記得劉強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全球的互聯網20多年來,大家追求的是虛,做的越來越虛。一旦虛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會發現互聯網對實體企業來說就是一個盤剝者,并沒有真實的給實體企業帶來額外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最初的電商就是依靠著“低價”從而逆襲了實體店的。如今電商渠道依然是擁擠不堪,價格競爭愈發激烈,電商的成本與實體店在流量上的成本已經不相上下,在某些程度上甚至高過實體店的流量成本。因此,作為電商教父的馬云及時喊出:“未來純電商將消亡,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即將來臨”。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都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互聯網上開疆拓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們都已成長為線上零售巨頭,目前又同時計劃將零售業進行線上線下融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優勢重新定義實體零售商店。以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正在“脫虛向實”,擁抱實體經濟,而在“互聯網+”的改造下,零售業正在從價格型消費向價值類消費、體驗式消費、個性化消費轉變。新零售下,實體零售與電子商務的商業形態不再對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是中國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業發展的新常態。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上阿里新零售布局及戰略邏輯如下:
(1)、線上新零售業務整合——“三縱兩橫”
天貓與聚劃算全面一體化,成立三大事業組、營銷平臺事業部和運營中心,變陣為以“三縱兩橫”的網狀協同體系加若干獨立事業部的全新架構。
1、“三縱”分別是:
一是快速消費品事業組(包括天貓超市、美妝洗護、食品母嬰、天貓生鮮等業務)。
二是電器家裝事業組(包括電器城、天貓美家等業務)。
三是服裝服飾事業組(包括男女裝、箱包鞋帽、內衣配飾、珠寶首飾等業務)。
2、“兩橫”分別是:
一是將天貓市場部、聚劃算整合為營銷平臺事業部,提供品效合一的全域營銷服務。
二是設立運營中心,統籌天貓平臺層面的商家管理、會員管理、規則管理和資源管理,全面提升前中后臺的運營效能。
這是阿里針對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做出的第一個大動作,是阿里繼續引領行業,為創造出面向未來的零售模式和業態而進行的自我變革。
(2)、線下新零售業務的三條主線
阿里目前線下新零售業務發展路徑主要有三條主線:
1、以生鮮商超為主的快消品:分別對應→盒馬鮮生等→快速消費品事業組
2、以家電為主的耐用品:分別對應→蘇寧云商→電器家裝事業組
3、以服飾為主的百貨:分別對應→銀泰百貨→服裝服飾事業組
在當前社會零售總額中,生鮮和快消品所占的市場份額最大,消費頻次最高,但消費者購買生鮮和快消品的主流渠道仍然是線下商超。阿里布局盒馬鮮生,是希望改變“超市及電商兩大業態”。
(3)、打造新零售核心競爭力
打造新零售的核心競爭力:線上線下的平臺整合能力以及平臺資源的支持能力,探索建立線上線下會員、數據、供應鏈和支付共享的新零售物種。
三、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是大數據的驅動
(1)、無人店是“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零售行業、新零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又一次探索。
在新零售的探索中,提升行業效率,升級消費體驗是無人商業系列嘗試的初衷。這些新業態的出現,標志著以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驅動的“新零售”商業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
據了解,“淘咖啡”運用的物聯網支付技術融合了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深度學習、生物識別等多種前沿技術。無人零售店所用到的包括攝像頭在內的各種傳感器,能捕捉客人在進店后的所有一舉一動,這些信息回流到云端后,通過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許多非常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能夠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還能夠對消費行為作出預測和推薦,提供個性化服務。
例如,無人超市可通過消費者進店最集中的時間段、最喜歡的路線等計算出真正的“黃金位置”,根據客人的平均身高來調整貨架的高低,甚至通過傳感器為穿著高跟鞋的女客人推薦鞋墊和腳踝磨損修復霜、為剛運動完的消費者推薦運動飲料,或是基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購物記錄為消費者推送補貨清單等等。
“無人超市”、“無人口紅販賣機”、“汽車自動販賣機”等的核心不是在于可以實現無人售賣,而是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點擊、選購行為數據,來反向分析消費者需求,幫助品牌更加精準觸達消費者,實現對消費者數據的個性化管理,最終為商家打通全渠道,實現“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加速線上線下融合,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不遠的未來,“無人零售”能夠大幅優化線下商超的勞動力成本,把人從簡單的重復售賣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技術含量和專業度的工作。正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所說,“無人店”的終極體驗不是“無人”,而是從用戶體驗出發,滿足和創造需求。新技術將為業態插上數字的翅膀,給用戶更好的洞察。這對現有的業態是挑戰,也是機會,愿意擁抱變化的業者可能將更有機會挺進新零售的下一個階段。
(2)、無人商業時代需要一套信用系統來支撐,無人店要能夠準確識別不良信用者,并制定連鎖的懲罰機制。
未來的十年是“信用紅利”時代,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必然是信用社會,同時信用消費也是用戶的需求。未來,信用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取代了支付的動作,不用現場付錢會逐漸成為潮流。信用經濟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紅利,會使商業流程再造,信用有望成為商業模式中重要的組成因素之一。
因此,筆者【云棲居士】認為芝麻信用才是下一個十年阿里真正的護城河,這也是騰訊為什么急匆匆推出“騰訊信用分”的根本原因。隨著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席卷行業之后,芝麻信用分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贊賞,特別是在現在監管層面的征信系統還不是特別完善的當下,芝麻信用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銀行完成了每個人的個人征信,其背后的價值實在不可估量。騰訊與支付寶比較起來,在個人授信體系上并沒有多大的籌碼來與之競爭。但是騰訊目前也開始了跟進,希望通過經過“騰訊信用分”來減少與支付寶之間的差距,而兩大移動支付巨頭的大戰也從線下場景轉到了信用體系上。
四、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是數據戰役的打響
(1)、阿里無人商店展現了前沿的黑科技,核心卻是在打一場數據的戰役。
阿里的無人零售店能實現“即買即走”的無人值守、無人收銀的功能,核心技術的基礎都在于阿里旗下淘寶會員大數據、商品數據的錄入。在此基礎上,阿里通過建模、數據分析、算法升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實現對商品和人的識別,以及自助支付。
對人的識別,從進店第一步“僅支持淘寶會員且大陸的支付寶實名認證用戶”就完成了用戶的識別。但是,對于門店核心的“商品識別”是通過何種技術來實現,阿里則以涉及專利內容而拒絕透露。
商品識別都需要錄入基礎數據信息,更多的數據才能保證算法更精準完善,單純攝像頭、傳感器進行圖像識別、圖像比對是無效的,眼下普遍的無人便利店技術是應用RFID芯片,但這又還未解決RFID芯片成本高的問題。
從目前表層信息來看,阿里的無人零售店,展現了幾方面的優勢能力:
1、低獲客成本能力。
進店登入手機淘寶APP,掃描二維碼生成入門的電子碼。此后,在店內的一切行為都與淘寶會員身份進行綁定。因此,會員可以實現在店內一路暢行到支付,以手機淘寶為入口,進行身份的認證,由此后續能實現在出店前都不用手機的智能購物。概因超過4億多活躍用戶的淘寶,這本身就是一個流量入口。手機淘寶APP的掃碼動作,對于別人家而言是需要另外下載一個APP,后者意味著高昂的獲客成本,而對于阿里而言,只是流量激活的一個新場景。
2、數據資源和分析能力。
阿里通過多年的電商消費數據的積累,底層數據庫基本是可以覆蓋從商品、交易到評價,整個商品交易的場景。以咖啡店而言,從商品名稱到購買流程等都可以基于數據進行建模、計算、學習、識別。阿里海量的商品數據庫,意味著錄入、建模的成本相對較低。
3、支付能力。
可進店顧客也不是針對所有手機淘寶用戶,而必須是經過實名認證,手機淘寶和支付寶賬戶進行捆綁的會員,這樣才能在門店內實現“即買即付”的用戶體驗。支付寶體系已完成實名認證,包括身份證信息的捆綁,本身擁有會員的人臉等數據庫。需要的只是如何提升算法,疊加計算機視覺和傳感器感應,使識別更精準、更快速,降低誤判率。而這正是阿里所擅長的。例如無人零售店的物聯網支付技術,即是由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研發完成,團隊是專注于VR、iot、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研發的團隊。
所以,從低成本獲客、到商品識別、到自助支付,整個全購物流程,每一個炫酷的“黑科技”背后其實都基于阿里生態下數據的支撐。對于阿里而言是成本低廉的存在,卻正是阿里生態之外的任何企業要效仿的難題。若在阿里生態之外,從APP獲客、到商品數據、到用戶行為數據、到支付數據,都意味著高昂的成本,且不說技術本身。
無人零售店從工程師投入的研發成本,若就是為了減少幾個成本低廉的收銀員,顯然不是阿里的初衷。阿里的目的在于獲取更多的線下消費行為的數據,如此形成對顧客更完善的“畫像”。這才是阿里要掘金的寶藏。
“淘咖啡”快閃店的價值在于,既是阿里生態價值的大秀肌肉,也是阿里希望輸出用戶數據,同時獲取線下消費數據,幫助商家捕捉消費行為和數據的開端。
記得馬云曾經說過,數據是能源,數據是核心生產要素。阿里無人零售店再次秀出了阿里的強大,數年來堅持生態平臺的口號下,數據價值已然凸現。
(2)、數據成為S2b2c賦能的關鍵
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教授曾提出了一個S2b概念,后來又拓展為S2b2c。這個概念說了一件事,就是整合前端的供應鏈大S,賦能小b,一起更好地服務C端的用戶。在B2C很難做到真正的產業升級的時候,S2b2c給了創新者一個切入市場的機會。而支持賦能B端的核心是供應鏈管理能力的輸出。
曾鳴說,要把所有的相關的行為在線化,前提條件首先是要軟件化,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有效完成數據化。而阿里相較于其他無人超市的玩家而言,它有足夠多的數據,也有足夠多的工具。阿里有零售通、有支付寶、有芝麻信用、有電商平臺、有供應鏈金融、有物流體系……時至今日,阿里通過自建以及投資構建的生態中,已經很難確定它的“工具箱”中會有什么,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些工具能夠給眾多小b賦能。而令這些工具更精準、長效激活,就需要數據一直“喂養”。所以馬云說最重要的是數據。阿里有數據,有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供應鏈的上下游就會需要它,甚至是依附它。
這就是阿里為什么要打響數據爭奪戰役的真正原因。
五、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是源于對成本結構的重構。
無人商業興起的背后另一個原因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口紅利消失了,人力成本和物業成本剛性增長,迫切需要對實體店鋪的成本結構進行重構(具體如何進行成本結構重構會在后續文章中進行詳細論述,在此略過)。
這跟日本和韓國一樣,中國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工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這也成為目前無人零售概念火爆的一大背景。
來源:聯商 云棲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