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到零售業,有太多事情始料未及:我們沒有想到,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會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火爆業界,“超市+餐飲”成為零售業標配;我們沒有想到,殿堂級超市企業大潤發會被阿里收購,實體店的精神偶像瞬間崩塌;我們沒有想到,無人便利業態會在短期內集中爆發,然后又倏然冷卻;我們不會想到,生鮮傳奇、錢大媽這樣的“小身板”也能受到資本青睞,創辦不過半年時間的猩便利便更是獲得3.8億元投資……
2018年還會像去年那樣“不確定”嗎?答案是否定的!《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未來的趨勢非常清晰,2018年零售業關鍵詞是:賽點。
“阿里-騰訊”兩極格局基本成型,在此架構之下,誰最先跑通模式,占領市場份額,誰便立于未來的舞臺中央。因此,2018年零售業雖然局部或有迷失和茫然,但主旋律已經敲定,那就是舍命狂奔。“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講中感嘆道!
舊的商業秩序被打破,新的商業秩序在建立。在此背景下,一些趨勢值得關注:
1、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由幕后走向前臺。資本的立場和主張更加鮮明,它將直接影響未來的行業格局;
2、數量與質量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搶占“賽點”階段,企業規模和門店數量的優先級要高于開店質量,我們曾經主張的“工匠精神”需要重新審視;
3、數字化水平成為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零售業的后半場角逐將圍繞實體門店數字化展開。
資本是一張入場券,拿到融資才有機會進入下一輪競爭
舍命狂奔!這是《第三只眼看零售》在不久前走訪生鮮傳奇時得到的一個信號。生鮮傳奇總經理沈華烽表示,2018年生鮮傳奇要開出200家門店。這意味著平均1.8天開出一家新門店,速度可謂夸張。
生鮮傳奇“舍命狂奔”是有原因的,因為同樣主打社區生鮮的永輝生活已經進入了它的大本營合肥市場,并計劃在2018年開出60家門店。而在全國范圍,永輝生活提出了2018年開店1000家的口號。
作為“新零售”樣板,盒馬鮮生在已經擁有25家門店的基礎上,計劃2018年在武漢、廣州、成都、南京、福州、西安六大省會城市繼續開店;超級物種2018年的目標是開店100家,并打算進軍美國曼哈頓。
從小業態到“超市+餐飲”的大型店,大家都在“舍命狂奔”,這是因為經營者們清醒意識到,舊的商業秩序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中。然而這個窗口期稍縱即逝,一定要率先搶占到“賽點”。這個時候,規模和數量擴張甚至比門店打磨還要重要。經營者的邏輯是,只要把門店虧損數量控制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舉例來說,永輝生活目前盈利的門店占到10%,2018年將提升到30%;而沈華烽對生鮮傳奇的要求是,至少七成門店要實現盈利。
零售業“舍命狂奔”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資本的驅動力。甚至說,這一波新零售業態的跑馬圈地,根本就是資本的主張。一位投資人對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說,生鮮傳奇的最大問題就是虧損還不夠多。王衛在生鮮傳奇的管理年會上提出,不僅要創造模式壁壘,更要有速度壁壘。
《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與前些年零售企業依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進行擴張不同,在窗口期即將閉合的階段,零售業“產融結合”已經到了非常密切的地步,“零售模式+資本”成為未來行業競爭的標準配置。筆者提出一個觀點:資本將是一張入場券,拿到融資,才有機會進入下一輪競爭。
我們也從身邊的企業了解到,無論是在全國市場上嶄露頭角抑或希望在區域市場有所作為的零售企業,大家都在積極做一件事情:對接資本。
數字化水平是分水嶺,后半場角逐將圍繞門線上展開
在零售業“舍命狂奔”的大潮之下,筆者觀察到這樣一個樣本:多點Dmall。《第三只眼看零售》最早報道它是在2017年7月31日,當時它只在物美系統進行“內測”,在業界并不顯山見水。我們當時斷定,它是新零售“諸神之戰”被低估的選手,必將在業內掀起風暴。
果然在隨后的數月內,多點Dmall跑通物美之后迅速擴張,“拿下”銀川新華百貨、武漢中百、湖南步步高、邯鄲美食林等區域零售企業,完成在華北、華東、華中以及西北的布局。近期又傳出它簽約秦皇島興龍廣緣超市的消息。
作為一個為實體零售企業賦能的工具,多點Dmall跑得比盒馬還要快。一位做類似業務的新零售平臺負責人不無焦慮地說:多點Dmall每下一城,我們就越被動一分。
《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激烈競爭,實體店通過復制門店的橫向擴張空間非常有限。在未來,零售業的競爭將圍繞著線上的增量部分展開。
舉例來說,永輝生活的線上訂單平均占比已經達到50%,一些成熟門店這一比例更是達到70%,足以見得線上增量的巨大空間。不過,永輝生活相關負責人表示,永輝線上銷售包含在門店內使用永輝生活APP或者小程序下單的顧客(即可以通過信息識別身份的顧客比例),而單純通過門店配送到家的銷售占比只有30%。
零售業的后半場角逐將圍繞門店數字化展開,而決定這部分業務成功與否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實體零售業的數字化水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51%的零售企業尚未進行數字化轉型。這意味著多數零售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一些最早嘗試數字化轉型的零售企業而言,由于已經在這方面交了足夠的學費、在設備投入、組織架構甚至思想理念方面有較好的鋪墊,在未來將有較好的潛力,比如天虹商場、孩子王、大商集團等。
泡沫與機會并存,但結局不會是“一地雞毛”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場大躍進似的“舍命狂奔”中,泡沫也在急劇增長。泡沫與機會并存,是當前行業的特征。在諸多受到資本熱捧的零售模式中,哪些跑通了自己的商業邏輯?哪些只是在講故事,吹泡泡?可以說泥沙俱下,難以分辨。
一個深深疑問是:當前的新零售浪潮會不會向當年O2O泡沫那樣,經歷瘋狂增長之后瞬間破滅,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2014年被稱為O2O元年,各類O2O備受資本青睞,動輒上千萬美金的融資,不斷刷新著創業公司早期融資的最高記錄。根據IT桔子當年的數據,僅社區O2O這一個類別,在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就有800多家,進入B輪有200多家。
然而到了2015年,網上瘋傳的一份O2O“死亡名單”,宣告了O2O泡沫的破滅。以現在的眼光看來,O2O只是一個過程產物,它不能形成一個具有生態閉環的行業。
那么,當前的新零售潮流也會是這樣嗎?《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不會的!原因有二:
其一、伴隨著移動支付應用的普及、落地配送服務的成熟以及各類賦能平臺的不斷完善,線上線下打通已經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和成本上的障礙。《第三只眼看零售》做過一個統計,超過半數的百強零售企業都自建了電商平臺,而且只要線上訂單超過10%便可打平履約成本,并且能夠逐步消化前期投入。
當然,取得這些進展亦是踩在此前O2O幻滅的“尸體”上,畢竟諸多試錯的經驗和一些保留下來的技術能夠為后來者所用。
其二、一些新零售物種具備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并且積極學習實體店的傳統功夫。以盒馬鮮生為例,它近期在供應鏈和商品上面的發力值得關注。《第三只眼看零售》獲悉,盒馬從永輝挖掘大量人才來彌補它的供應鏈短板。
我們再來看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案例,向來低調務實的永輝也開始提倡“科技永輝”。據悉,永輝已經在美國硅谷成立機構專門研究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零售業上面的應用。
一切都指向很明顯的趨勢:零售業的迭代速度和對新技術的應用將越來越快。2018年零售業更精彩!
來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趙向陽